練琴新姿勢:機械手助力鋼琴家突破技能瓶頸

2025-01-22 01:32:11 來源:IT之家

1 月 21 日訊息,一項發表於《科學機器人》(Science Robotics)期刊的研究表明,透過使用機器人外骨骼手進行被動訓練,鋼琴家有望突破長期訓練後出現的技能“天花板效應”。這一發現為音樂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能提升方式,同時也為神經康復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。

研究合著者、索尼電腦科學研究所的鋼琴家 Shinichi Furuya 表示,他因過度練習導致手部受傷,陷入了“過度練習與預防損傷”的兩難境地,想要在不練習的情況下提高技能。受其老師過去用手引導他演奏複雜曲目的啟發,Furuya 萌生了利用機器人手模擬這一效果的想法。

據IT之家瞭解,研究團隊設計了一款定製的外骨骼機器人手,能夠獨立控制右手的各個手指,並根據需要彎曲和伸展關節。與以往用於輔助肢體運動或虛擬觸覺反饋的機器人外骨骼不同,這款裝置專注於複雜的手指運動訓練。研究共招募了 118 名鋼琴家,進行了三項實驗。

在第一項實驗中,30 名鋼琴家在家中連續兩週每天完成一項指定的“和絃顫音”任務:先用右手食指和無名指同時按下 D 和 F 鍵,再用中指和小指按下 E 和 G 鍵。這一任務因技術難度高而廣為人知,出現在肖邦的《練習曲 Op. 25 No. 6》、拉威爾的《水妖》以及貝多芬《第三鋼琴奏鳴曲》第一樂章等經典曲目中。實驗結果顯示,經過兩週訓練後,鋼琴家的技能水平趨於穩定,但在使用機器人外骨骼手進行 30 分鐘的被動訓練後,他們的演奏速度和準確性均顯著提升。

第二項實驗旨在探究技能提升的具體機制,60 名鋼琴家被隨機分配到五組,接受不同的干預措施。結果表明,機器人外骨骼手的被動訓練不僅提高了受訓手的技能水平,還使未受訓手也表現出類似的進步,即存在“雙手間轉移效應”。

第三項實驗則透過肌電圖(EMG)監測和運動皮層刺激,評估了被動訓練期間皮質脊髓系統的神經可塑性變化。28 名鋼琴家參與了實驗,結果顯示,只有受訓手在複雜手指運動中表現出神經模式的變化,這表明被動訓練引發了神經適應性。然而,未受訓手技能提升的原因仍需進一步研究。

儘管實驗中發現參與者因肌肉疲勞而難以長時間保持高速演奏,但研究團隊認為,這項研究凸顯了機器人外骨骼等增強技術在實現“不可能技能”方面的重要性。此外,該技術還可能用於改善影響手部靈活性的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治療。

24小時熱文

編輯推薦

最新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