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0億造車新勢力,宣佈停運破產
2025-01-20 01:36:11 來源:智慧車參考
百億造車巨頭,破產清零了。
造車8年,滑板底盤造車鼻祖Canoo,剛在主頁更新了公告,宣告公司已申請破產,並立即停運。
輝煌時,這家公司雲集寶馬、福特、Uber等巨頭的前高管,僅4年就在納斯達克上市,市值一度高達150億。
如今深陷泥沼,因融資失敗而破產,隨著9位創始人全部離去,Canoo的造車故事,自此遺憾畫上句點。
滑板底盤造車的故事,在美國遭受了重創。
Canoo破產並立即停運
還是沒熬過。
電動汽車公司Canoo剛釋出了一條公告,宣告申請了美國破產法第7章,公司正式破產,並立即停止運營。
其實在一個月前,Canoo的破產就有徵兆。
上個月18日,Canoo也釋出了一則公告,宣佈暫停位於俄克拉荷馬州的工廠,並讓82名員工“休假”,公司將全力籌集繼續運營的資金。
只是沒想到,情況要比想象的更加危急。
從公開資料來看,去年11月份,Canoo披露財報指標,公司去年第三季度營收90萬美元(約659萬元),同比增長71%,環比增長47%。
營收額不高,但增長速度驚人,主要是因為Canoo其實2023年第三季度才開始有收入,甚至去年第一季度又“顆粒無收”。
並且這是Canoo的首份盈利財報,淨利潤為325.8萬美元(約2386.6萬元),但前三季度的累計虧損仍有1.12億美元(約8.2億元)。
最關鍵的是,截至季度末,Canoo賬上的現金只剩下1600萬美元,摺合人民幣大約是1.2億元。
短期內,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援,Canoo將不得不接受破產的命運,但事實,恰恰就是他們最不想看到的那樣。
Canoo表示,由於未能獲得美國能源部 (DOE) 貸款,與外國資本的談判也沒成功,公司資金鍊徹底斷裂。
事到如今,這家巔峰市值21億美元(約154億元)的造車新勢力,最新股價只剩1.35美分,摺合人民幣連一毛錢都不到。
滑板底盤鼻祖,造車這一路
成立於2017年的Canoo,是滑板底盤賽道的代表性玩家。
創始人斯特凡·克勞斯(Stefan Krause)和烏爾裡希·克蘭茨(Ulrich Kranz),都是車圈老炮,還都出身寶馬。
克勞斯擅長財務,曾經擔任過寶馬和德意志銀行的首席財務官;克蘭茨曾是寶馬i3系列車型的專案主管,被稱為“寶馬i系列之父”。
△
左:斯特凡·克勞斯;右:烏爾裡希·克蘭茨
而且兩人都曾是賈躍亭的手下干將,擔任過法拉第未來(FF)的CFO和CTO。
離開FF後,他們發現了滑板底盤的商機,一拍即合創立了Canoo。
所謂滑板底盤,就是一種專門為電動車設計的一體化底盤架構,將電池、傳動系統、懸架等汽車部件,直接整合到一個通用底盤上。
其優勢在於取消機械連線,車艙可以保留更多空間,而且同一個底盤,能夠靈活適應不同大小的車輛型別,從而提升整個汽車產品系列的可擴充套件性。
目前為止,Canoo推出的四個系列車型,就都是基於自研的滑板式底盤打造。
一款是2019年面世的旗下首款電動車MPV,還有一款皮卡、一款轎車,以及生活方式送貨車LDV。
車造出來了,接下來該考慮的就是賣給誰。
Canoo的商業模式,起初設想非常美好,他們計劃兼顧2B和2C市場,3條腿走路:
對於2B市場,一條線是與主機廠合作,直接為他們提供滑板底盤;另一條則是針對物流貨運。
而在2C市場,Canoo提出了一個全新玩法——訂閱模式:消費者在Canoo官方平臺申請車輛,之後按月付費使用Canoo的車輛,類似於“短租”。
Canoo原本打算把這種模式當作主要的營收渠道,他們認為,既可以為消費者省去抵押、上牌等無形成本,公司也可以按需生產,降低製造成本,提升利潤空間,豈不兩全其美?
怎料,現實卻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。
主機廠普遍不太願意把底盤業務交給別人,比如Canoo和現代汽車的合作專案,沒多久就胎死腹中。
同時創新性的訂閱模式也沒搞起來,Canoo一度吸金困難,恰逢此時,CEO烏爾裡希·克蘭茨,跳槽去了蘋果拓展汽車業務,連帶著一場小型離職潮在Canoo爆發。
這種背景下,執行董事長託尼·阿奎拉(Tony Aquila),也是公司投資人,召開了分析師會議上,幾乎推翻了此前所有的商業規劃:
把訂閱模式的收入佔比,壓縮到20%以下,重心面向貨運領域的2B市場。
2022年,Canoo等到了一筆大單,沃爾瑪宣佈要購買4500輛Canoo LDV,用於配送線上訂單。
但這也是Canoo一直到現在為止的最大訂單,雖然Canoo還得到了美國郵政局和NASA的訂單支援,但兩者加起來的數量也只是9輛,不足以幫助Canoo力挽狂瀾,也沒法規模化降本。
如此,在接下來的幾年,不僅是投資人逐漸失去信心,公司內部,曾經吸引來的創始高管,也都接連出走。
到2024年9月,伴隨著汽車工程高階總監,克里斯托夫·庫特納 (Christoph Kuttner) 的離職,當初的9位聯合創始人已全部離開。
Canoo已是形存神滅。
滑板造車,還能玩下去嗎?
Canoo倒下,看起來像是對滑板底盤造車,再次敲響警鐘。
細想之下,Canoo這些問題的癥結,都在齊齊指向商業模式。
不單單是Canoo自身的商業模式,也是滑板式底盤賽道的商業模式。
這個賽道第一個爆雷的Arrival,和Canoo類似,都走向了商用車路線,製造配送車、輕型貨車賣給商超、物流商。
這樣的模式,要面臨著逃不開的困局,首先是這樣的客戶訂單總量不大,因此難以規模化降低成本。
其次,滑板造車玩家並不提供自動駕駛技術,交付的車還是需要人類駕駛的車,但成本又遠高於傳統貨車,願意買賬的人更加有限。
第二條路線,就是更為知名的Rivian選擇的,乘用車路線,並且Rivian更傾向於整車生產,滑板底盤更多是一個標籤。
不過,Rivian為了在北美市場活下來,首款產品幾乎集全部資源押注了皮卡車型,競爭壓力也可想而知。
如今走下去,也需要源源不斷的融資在後方燃燒,剛剛還向美國能源部申請了一筆66億美元(約483億元)的貸款。
但如果把視線放得更遠,還存在一條路線,可以看向國內代表玩家,悠跑科技和PIX Moving。
他們的模式,主要面向大客戶,提供一體式底盤解決方案,更關鍵的是,他們面向的群體是中國。
悠跑創始人李鵬曾表示,國外玩家最大的戰略錯誤,就是沒來中國。
“你不來中國,拿不到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市場、全球最好供應鏈的支援,必然導致一個結果:交付不行。
我不認為滑板底盤不行,只是大家在商業操作上有很嚴重的問題。這件事(指滑板式底盤),我認為有且只有中國能做。”
上個月,就在Canoo關廠“裁員”的同時,悠跑剛剛完成了B輪融資,由合肥領投,徐州產發基金、以及博世集團旗下博原資本跟投,籌集到了數億元人民幣。
看起來,滑板底盤造車的未來,也許更多要看中國玩家了。